时装周期间的深圳当代艺术馆内部
这是我第四次围观深圳时装周,随后几天去上海参加2018上海秋冬时装周发布会时,碰到的人都会问我一句,深圳时装周怎样?与其说大家在关注举办到第四年的深圳时装周,不如说是关注深圳——这些年深圳都是被讨论的热门城市。
大概是第一年打扮出位的“光头Amy姐”给观众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,直到今年还有人提起她。那一年,初出茅庐的深圳时装周成为了群嘲的对象,“光头Amy姐”的照片和深圳时装周的街拍在各个公号被广泛传播,极尽揶揄。在“没有消息不如坏消息”的时代,你说不上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,反正深圳有时装周这件事是立刻周知了。
3月13日到3月19日举办的2018深圳时装周走秀主会场选在了深圳当代艺术馆,一共有80场时装秀和静态展示。从场地上看,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——这座艺术馆由奥地利蓝天组设计,造价在13亿人民币。
深圳时装周有它特殊的地方,其中一个便是它每年只举办一次。熟悉的人可能会知道,时装周一般来说,会每年举办春夏和秋冬各一次,意味两个时装季节的开启,也是买手订下一季货的时候。因此,时装周不仅有展示意义,还有买卖的商业意义。
然而和在上海时装周,独立设计师与商业品牌势均力敌不同,在深圳时装周唱主角的品牌多为成熟的商业品牌。这和深圳的产业基础有关——深圳是玛丝菲尔、艺之卉、歌力思等众多本土品牌的大本营,它们盘踞在中高档女装的分类里,有完整的生产线和供应链。这些品牌不太面向以买手店为主的零售商,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的代理商和经销商,通过订货会销货。
这也就意味着,深圳的品牌自己有着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。深圳时装周举办的时间,往往和品牌的订货会时间重合,因此它们当中有的就会选择不参与在深圳时装周的走秀,专心举办订货会。还有的品牌不在主会场深圳当代艺术馆走秀,比如艺之卉,它把走秀地点放在了深圳大浪服装基地的总部的下沉广场里。
相比起江浙的服装品牌,深圳的服装品牌在品牌意识上一直逊色。早十年前,在本土休闲服饰品牌刚刚崛起的那些年,是浙江的美特斯邦威和森马等品牌把周杰伦、谢霆锋等当年的流量小生放在了形象片里。然而这几年参加四大时装周的中国服装品牌越来越多,艺之卉旗下的高端线HUI也是其中之一,在米兰时装周连续做了好几年的时装静态展示。也许如艺之卉时尚集团的创始人赵卉洲所说,埋头做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,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品牌建设,服装生意也很难做得更好了。
事实上,深圳市政府在深圳时装周这张名片上颇为舍得投入,每年投入的数字高达8位数。但除了资金,大型活动要办好还需要积累经验。深圳时装周举办那几天,深圳时不时就会来一场大雨,但即使是VIP秀票,主办方也要求观众在开秀前抵达当代艺术馆的主会场,凭个人信息排队拿票(在上海时装周和中国国际时装周走秀的品牌,可以把秀票提前寄达受邀观众留下的地址)。
于是,也就有了后来我看到的那一幕:在户外接待中心窗口前,挤成一团的观众站在满是积水的地面上等着拿自己的秀票,伞尖留下的雨水滴答在另一个人的身上,非常狼狈。
从硬件上看,深圳当代艺术馆毫无疑问非常出色,但它可能不会是一个非常恰当的秀场。问题就出在,它太华丽了——所有的观众、被展示的新时装、走秀的模特儿都被它吞没了。
不过比起这些,我更关心的是深圳时装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。中国现在不缺时装周,除了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,还有广东时装周和厦门国际时尚周。上海时装周的面目日渐清晰,辐射范围早已不限于中国市场。但深圳时装周就有点尴尬了,独立设计师更多地跑去上海时装周,成熟商业品牌又更多地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,深圳时装周打算如何盘活自己的资源呢?
我在深圳生活了快五年,这五年来时不时都会感慨下深圳是个奇怪的混合体。这里年轻人密度极高,人均收入可观,但因为城市开发历史太短,它不像其他一线城市那样有许多现成的时髦玩乐去处,常常会觉得无聊。可如果说除了上海,中国哪里还具有培育时尚文化的土壤,我想应该是深圳——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、包容的城市精神和多元的文化,这里都有。